离子氮化的常用预热处理工艺包括回火,淬火+回火,正火和退火。
回火是结构钢常用的预热处理工艺。回火的回火温度至少比氮化温度高20°C(通常高20-40°C)。回火温度越高,工件的硬度越低,碳化物在基体结构中的分散性越小,氮原子在渗氮过程中更容易渗透,渗氮层越厚,但渗氮层的硬度越低。因此,回火温度应根据基体性能和渗透层性能的要求综合确定。淬火和回火后,理想的组织是细小且均匀分布的索氏体结构,不允许有更多的自由铁素体。
回火引起的脱碳对浸渗层的脆性和硬度有很大的影响,因此回火前的工件应有足够的加工余量,以确保金属热处理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完全去除脱碳层。渗氮后对变形有严格要求的工件应在精加工前稳定一次或多次(例如精磨)。稳定温度应低于回火温度且高于氮化温度。
工具钢氮化前的预热处理工艺一般采用淬火+回火处理。
不锈钢氮化前的预热处理工艺一般采用淬火+回火,目的是消除加工应力,改善组织。退火可用于硬度要求较低的工件。奥氏体不锈钢通常通过固溶处理。
球墨铸铁的预热处理大多采用正火处理。
钛合金中更常使用退火,而结构钢中很少使用退火处理。不允许对38CrMoAl钢进行退火,否则针状氮化物可能会出现在渗透层结构中。
对于进行变形处理的零件(例如冲压,锻造,机加工等),应进行应力消除退火处理以减少氮化变形。
还应注意,与粗糙的原始结构相比,精细的原始结构在氮化后具有更高的表面硬度和良好的硬度梯度。因此,正火时的冷却速度不易过慢,回火时的回火温度不宜过高,保持时间不易过长。具有较大横截面尺寸的零件不易标准化,但应回火。
简而言之,应根据工件的性能全面确定氮化前所使用的预热处理工艺。